諸羅城
諸羅建城開始於康熙43年﹙1704﹚,知縣宋永清建木柵城,設置東、西、南、北四門,為臺灣最早建城的城垣。朱一貴事件後,因防禦的考量,知縣孫魯在雍正元年(1723)改建為土城,城上有馬道、城外設有防禦用浚溝。雍正5年新任知縣劉良璧重建門樓、砌築排水用水涵,並在四個城門上設置火砲。城池範圍向西北擴張,形狀頗似桃子,因而有「桃仔城」的別名。雍正12年,知縣陸鶴又在土城外種上刺竹。至此諸羅縣城防禦系統完備,城內形成「居民稠密‧南北通衢」的樣貌。
經濟產業
嘉義市東傍阿里山山脈,西面臺灣海峽,南接八掌溪,北鄰牛稠溪,屬於嘉南平原的北端,南側北回歸線通過,氣候溫暖、少雨。 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,在臺灣22個直轄市、縣﹙市﹚中,排名第21,只大於連江縣。因幅員狹小,被嘉義縣包圍,不論在歷史文化、經濟產業或自然環境等各方面,與嘉義縣關係緊密。
嘉南平原的農業、糖業,阿里山的林業,皆以嘉義市為集散地,人口聚集,帶動經濟、產業、都市的發展,為雲嘉地區商業及生活的中心。
自然環境
嘉義市地形90%屬海拔低於50公尺的嘉南平原,東側為海拔50公尺以上的緩傾斜丘陵地形,地勢從東向西緩降。橫亙城市東側天際線的是平均高度2,500公尺的阿里山山脈,往西的沖積平原延伸至臺灣海峽,與嘉義縣分界的北界牛稠溪、南界八掌溪及蘭潭是主要的水文景觀。市鎮因為開發早,歷史建物、古蹟與現代建築混雜,隨著林業發達而廣用木料的屋宅,而形成現在的嘉義城市風貌。
古城新城
日治時期因著林業的發展與現代都市的規劃,形成現在嘉義基礎的城市風貌。光彩街、蘭井街、長榮街一帶,保留著優雅樸實的相連木造街屋。閩南式的紅磚加上檜木搭建的屋舍,素材融合是街屋的特色,散發著淡淡的日式風情。
回望城市歷史,「中央噴水池」附近曾經是清朝嘉義城牆的一部分,舊稱「桃仔尾」。日治時期,拆除城牆,規劃交通要道通過成為圓環,大正2年﹙1913﹚圓環中央設小型噴水池。時至今日,噴水池搭配醒目多彩的燈光效果,又鄰近觀光客聚集的文化路夜市,成為代表嘉義市的地標之一。
藝術人文
古諸羅城蛻變成嘉義市,經濟的發展、交通的便捷,薈萃各種人才聚集,多種文化、藝術在此交織醞釀,豐富了都市的底蘊。在嘉藝彩街人文藝術大道上,累積著百年來豐沛的創作能量。日治時期詩畫互補,相映成趣造就藝文興盛之特色。而陳澄波的油畫、林玉山的國畫、蒲添生的雕塑合稱「桃城三寶」;在文學、戲劇、音樂、工藝等領域亦有多位創作者具相當亮眼的展現,讓嘉義的城市性格在臺灣獨樹一幟。
桃城百味
桃城百味
數百年來,隨著歷史的流轉,不同的人們在嘉義這塊土地上匯流,播下多元族群的種籽,並開出各樣文化的花。桃城,漸漸成了一座「富有韻味」的城,散發出濃厚的文化色彩。
在這裡,有庶民美食小吃,火雞肉飯、滷熟肉、沙鍋魚頭,是令人食指大動的美味。
在這裡,有獨特文化地景,紅毛井、錫器店、裱畫店,是令人穿梭時光的韻味。
在這裡,有多元族群住宅,原住民、眷村與新住民,是眾聲喧嘩、令人流連忘返的風味。
在這裡,匯聚了桃城的諸多樣貌,而這些樣貌也滋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。
歡迎,熱情邀請各位歸客遊人,一起領略嘉義之美,一起品嘗桃城百味~
出發•嘉義
近年來,隨著文化與觀光相關政策帶動、設計導入城市治理,嘉義市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,在新舊故事交織下,開展出精緻而紛呈的日常風景,儼然已是台灣西部重要的文化都市。循著歲月流轉,嘉義市已然串接起長遠歷史脈絡的文化絲路,在今日,以一種優雅而自信的姿態,在西部平原上發著光,等待人們再一次停下腳步,細細探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