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Menu

08七賢過關

七賢過關(局部),葉王 作(臺南佳里震興宮/郭喜斌拍攝於2010年)

七賢過關(局部),葉王 作(臺南佳里震興宮/郭喜斌拍攝於2010年)

 

故事詳情:

關於七賢過關,自古以來對於七賢?是哪七賢,一直無法定論。

歷史上的文人畫家,根據畫中的穿著,和前人所寫的人物,一直不能搭得上線索(文獻記載關於畫中的服飾與歷史上的角色去對照)。

1.明朝陸深說七賢是指古畫中出藍田關,游龍門寺的張說、張九齡、李白、李華、王維、鄭虔及孟浩然。(古畫人物衣著與魏晉時期文人畫像的樣子相似)

2.亦有人說是《竹林七賢》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:山濤、阮籍、劉伶、嵇康、向秀、阮咸、王戎。

3.另有人說是三國時代的「建安七子」孔融、陳琳、王粲、徐幹、阮瑀、應瑒、劉楨等七位文學家。

這些爭議的歷史考證,民間不管。人們只知道遇到了事情,總得忍一下,求個生存下來的機會。俗話說:關關難過關關過。臺語有句俗諺說:頭過身就過。

七賢過關這個題材,在民間裝飾藝術上,在老一點的民宅古廟,常出現在中軸線上。

畫面中七個文人,身著青衫布巾,騎著驢馬朝同一個方向前進,常見一個洞門形狀的佈景出現在隊伍之前;或是從隊伍中間隔出一種有的已經出關、有的還在後面走著;有的時候還會出現人物正好過關情境。

在佳里震興宮裡的七賢過關,就是賢人才剛走出關口,僕人牽著馬,但文人把頭轉向身後瞧望的情形。好像在看後面的動靜,也像在與那城裡的一切,有著依依不捨,卻又不得不走的無奈。

至於交趾陶館現場展出的作品,不見城門關卡,但見一座小橋。橋,在民俗風情之中,也隱喻著關卡的象徵。過橋,也算是過關。只不過這樣的意像,仍比山洞城門的關口弱了些。幸好有著馬伕用力拉著繩索,努力要讓牠把人渡過難關;讓整件作品有了堅忍奮力,加強賢人過關的氣勢。

(圖文資料來源:郭喜斌攝影撰文)

OPEN
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