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促進嘉義市城市博物館群的館際合作,以一加一大於二的概念進行串聯規劃,「潮起泉湧-臺灣交(嘉)趾陶兩大派系鬥藝特展」於2023年11月5日(日)下午2時於嘉義市立博物館3樓交趾陶館辦理展覽開幕活動。文化局盧怡君局長表示,本次展覽運用交趾陶館鬥藝展區的場域,展出祥太文化館館藏交趾陶兩大派系精選作品,透過小特展的概念,讓民眾能在參觀交趾陶館常設展的同時,也能看見不同主題脈絡的交趾陶經典作品。
臺灣交趾陶是一種低溫釉陶,為日本人對粵、閩及臺灣等地寺廟屋脊上低溫彩釉陶塑之稱呼,從日據時代到民國通稱為「交趾燒」,民國70年稱為「交趾陶」。嘉義是交趾陶的故鄉,此類集釉色、雕塑、故事之美的陶藝作品可稱為「嘉趾陶」或「嘉義陶」。交(嘉)趾陶藝術為嘉義地區最具特色的雕塑藝術,嘉義市立博物館3樓的交趾陶館,常設展出交趾陶的源流與相關特色作品,深受大眾喜愛。本展是由祥太文教基金會王福源館長提供20件潮洲派葉王與泉州派柯訓等交趾陶大師的藝術作品,相互鬥藝各顯神通,呈現交趾陶藝術集塑造、繪畫、彩釉、燒陶、歷史、文學、詩詞、戲劇多元之美。
交趾陶技術最初主要來自廣東潮州及福建泉州工匠,流派主要也分為這兩大系統。潮州派以葉王(葉麟趾) 寶石釉系為代表,屬熟料,注重雕塑及形塑。泉州派則以水彩釉的柯訓、洪坤福為代表,屬生料,以細緻的捏麵手法及貼飾、貼花為主要特色,兩大派系的作品呈現釉色及形式上的差異,各有各的美妙。臺灣交趾陶工藝技術經由大陸藝師、葉王等萌芽,大概在1895至1920年達極致發展期,此時臺灣寺廟建築大量翻新及精緻化,普及交趾陶的運用。泉州柯訓、蘇錫水、郭天來、廈門洪坤福來台,柯訓、洪坤福等均具備交趾陶與剪黏專長,影響臺灣寺廟裝飾建築甚深。
此次展出交趾陶藝術作品以清代及民初為主,潮州派系作品主要題材為穆柯寨-楊宗保與穆桂英、樊江關-薛金蓮與樊梨花姑嫂比劍、西廂記、桃花過渡、魚藏劍-專諸刺吳王僚、薛丁山與樊梨花、老子過函谷關寫道德經、霸王別姬、韓愈罷官、目蓮救母、沈思-憂國儒翁等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。泉州派系的作品則有楊家將、佘太君與美人、霸王別姬、封神榜、渭水聘賢、柴桑口、天官賜福、馬超、曹國舅等歷史典故的細膩人物。
為了讓民眾深刻了解本次展出兩大派系的經典作品內涵及故事性,特別規劃由祥太文化館王福源館長進行展品導覽講座,並搭配悠揚的絲竹古樂和茶席體驗,展現交趾陶三美─彩釉之美、雕塑之美及故事之美的場域氛圍,營造兼具五感體驗的藝術饗宴。本展覽展期至113年5月5日,展場整體呈現以對場鬥牆的概念,歡迎民眾親臨感受兩大派系不同的特色技法,以及回味歷史文學與詩詞典故之美。
新聞聯繫窗口:
文化局 博物館科
電話與手機:鄧倚欣科長05-2788225分機901、0912-900185
蕭依如科員05-2788225分機903、0933-170416